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公告:SCLUB雲端專屬主機己開放租用
分享
返回列表 發帖

理发店风情(《西南作家文学》投稿)

理发店风情(《西南作家文学》投稿)
【导读】理发行业,还发生了变异。一是称“店”的大为减少,美其名曰“发廊&rdquo,树海读书阁;的,树海读书阁,比比皆是。二是出现分类,有专业理发和非专业理发之分。  
  上世纪五十年代,理发行业很少有固定的店铺,那时的理发师傅,挑着一个担子,精彩读书阁0,到处转悠,服务到家。也有长期泊在一个地方的,如万县市(今重庆市万州区)较场坝的新桥上,就有一位陈姓师傅,固定在那里作业。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,虽然是个熟语,却也是理发师傅的行当标志。这&ldquo,树海读书阁;挑子”的一头是一排抽屉状的凳子,既存放理发工具,又供理发者坐用,一举两得,华闻读书阁。“挑子”的另一头,由一个火炉和一只脸盆组成,以解决洗头问题。同时,还配备镜子、肥皂盒之类的设施,一应俱全,铭华读书阁,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全部生计。如今,陈师傅早已作古,但是,爱看读书阁,他给我剃的胎头,和后来的学生头,都有相片为证,树海读书阁,“瞻顾遗迹,如在昨日。”
  
  理发行业的这种流动性做法,在中国很有历史。影视作品里,精彩读书阁,大凡涉及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,免不了有剃头匠的身影,他们为市井小巷,添上了一道风景。就是九十年代的北京,我在皇城根下,见到一位两鬓斑白的理发师傅,推着一辆三轮车,为往来路人理发、剃须,爱看读书阁,其不慌不忙,得心应手的姿态,让我驻足良久,好像远远胜过颐和园的风情。
  
  六十年代后,个体经济逐渐走向集体,理发店开始出现在大街上。万县市的较场坝,三马路、环城路等人口密集的地方,都有了理发店。不过,那时的理发店,也有等级。理发技艺高、年轻漂亮的师傅,集中在万安大桥和二马路几家理发店里,专为有钱人和爱好的顾客服务,树海读书阁。那时的较场坝、三马路一带,多为城市平民居住,理发店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,剃头要“排轮子&rdquo,金门读书阁;,依顺序进行。天气热了,理发店没有电风扇,他们买来蒲扇,树海读书阁,将几把蒲扇,并排钉在一块木板上,然后挂在理发店内的半空中,雇一个人来回拉动,金门读书阁,促使空气流通,算是解决清凉问题。
  
  过去的理发师傅很认真,特别是“修面”的技艺,堪称一绝。“进店来乌云秀士,出门去白面书生。”他们手持锋利的刀子,前后左右地在人的颜面上&ldquo,金霏读书阁;运动”,像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,修身读书阁,“轻拢慢捻抹复挑”,在鼻翼,在眼角,在耳郭,给人十分舒适的感觉。真乃一对联所言:&ldquo,宁静读书阁;虽为毫末技艺,却是顶上功夫。”可是,到了今天,这些技艺渐渐失传,到理发店理发,很少有师傅主动为你“修面”的,究其原因,或者是手艺不到家,或者是“偷工减料”,节省成本。难怪现在很多理发店,还打着&ldquo,华闻读书阁;原二马路某某师傅”的幌子,以招徕顾客。可想而知,树海读书阁.3,当年二马路理发店,在市民心中的印象深刻,是个名牌。
  
  改革开放后,春风也吹拂到理发行业,集体经营模式,不再适宜形势发展,树海读书阁。走在改革前列的温州人,到处开发廊,“温州发廊”领导时代潮流,精彩读书阁。八十年代后,树海读书阁,理发业发展迅速,任何一个生活小区,免不了有一个理发店开门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“理发”不仅仅是男性的需要,孔子读书阁,美容美发,已成为多数女子的必须。
  
  理发行业,还发生了变异。一是称“店&rdquo,树海读书阁;的大为减少,美其名曰“发廊”的,比比皆是。二是出现分类,有专业理发和非专业理发之分,金霏读书阁。专业理发店,店门大开,理直气壮,以示光明正大,行业正宗。非专业理发店,孔子读书阁,名字肯定叫“发廊”,“发廊”前面还冠以美妙动人的名字,孔子读书阁,如“勿忘我”、&ldquo,广济读书阁;一往情深”之类的字眼,加上半遮半掩的帘子,和朦胧迷离的灯光,让人想到它的殷勤和妩媚。更有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所谓“洗头妹”,暗送秋波,风情万种,撩人心魄。这样的理发店,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已完全失去“理发”的功能,属于理发行业的衍生品。
责任编辑可儿
相关的主题文章:

  
   以貌取人为哪般(杂文)
  
   一线钓
  
   写作_2
  
   农家_1
  
   邮政,梦想的驿站

返回列表